9月21日,由“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部和理工学部主办的“2016新媒体与广播电视技术高级人才培训班”在中国传媒大学正式开课。该培训是作为“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承办单位之一的中国传媒大学,与东盟及周边国家开展的教育合作项目,也是“中心”所有项目中第一个针对媒体人的培训。此次培训班得到了外交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和国家对外传播机构、边境省份外宣办、中国-东盟教育培训联盟以及多家央企的大力支持。
据悉,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是由外交部、教育部联合授牌、参与面向东盟国家开展教育培训的三十所高校之一,也是这些高校中唯一一家传媒领域的高校。“中心”发挥在传媒领域的优势,积极推动同东盟国家及周边其它国家在传媒科技前沿领域的深入合作,紧密围绕“为周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推进中国与东盟传媒技术人才交流合作”的目标,通过系列培训,进一步加强同周边国家的文化教育交流,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开拓双边教育培训合作新模式提供契机。
我校副校长胡正荣教授出席开班仪式并致欢迎词,他对来自东南亚的21名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中国传媒大学有62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大也是最强的专门以传媒教育、艺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为特征的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按照教育部的学科排行,新闻传播学和戏剧与影视学位列全国第一。这次培训,我校集中了最强的教师队伍为学员提供有关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广播电视技术这方面的培训。胡正荣希望,通过本次培训,能与东南亚各国的媒体朋友保持长期的合作,我校有面向东盟、非洲、拉美的全英文授课的国际传播专业,欢迎大家到中国传媒大学读书,也期待大家对学校对北京对中国留下美好的印象。
教育部国际司亚非处调研员李旭东代表教育部出席开班仪式,他对本次培训的组织、筹备、运作等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和安排给予充分肯定。他说,自2014年底中国-东盟教育中心成立之后,中国传媒大学在对东盟交流方面更加活跃,积极参与联盟组建,设计研修项目,我们通过设立中心带动交流这样的初衷在传媒大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接下来教育部愿和外交部一道继续支持中国传媒大学与东盟和周边国家,在人文交流当中发挥更加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教育对外开放的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已经来临,希望中国传媒大学把握机遇,发挥专业优势和学科特色顺势而为,为国家战略服务,自身取得更大的进步。李旭东希望各位学员通过培训项目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中国,特别是了解中国的传媒教育和传媒业界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用笔、话筒、镜头,更加公正客观的向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多多传播互利共赢的好声音,多多贡献合作发展的正能量。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新闻中心主任陆文辉女士作为央企代表出席开班仪式,她提到,今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五周年,在这二十五年间,中国与东盟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合作,已成为国际合作的典范。中国华能作为全球发电装机规模最大的发电集团,有幸成为中国—东盟共同利益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特别要感谢“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搭建了这样好的一个平台,促进沟通交流。
开班仪式由我校继续教育学部学部长、党委书记董关鹏教授主持。作为系列培训中的第一个班次,本期培训主要面向东盟国家新媒体及广电领域的管理者、技术人员,开展为期10天的面授培训,全程英文授课。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东盟成员国媒体及高校精英,以及周边国家尼泊尔和孟加拉的资深媒体人参加培训。
中国传媒大学教学团队精心设置课程,配置顶级师资,着眼学员实践、应用、创新能力的提高。培训内容涉及新媒体、媒体融合、“电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培训班汇集中国顶尖的专业师资,包括中国传媒领域最高学府中国传媒大学的优秀师资、广电行业专家及中国知名传媒企业一线优秀专家。
培训期间,教学团队安排学员参观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新媒体研究院,并进行现场教学;安排学员实地观摩索尼高清影视技术研究院和新浪网,开展互动式实践教学;同时安排了参观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北京陶瓷艺术馆、中国-东盟中心等机构,通过人文领域的交流和教育培训,方便学员了解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