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2-05浏览量:1365

坐标: 转型语境中的成都表达

    2014年的北京深秋。中国传媒大学。传媒时代的第三个十年的转型期。
    10天。63小时。不长。太短。
    也许,在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学习时光中,63小时是微小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在北京最美的秋天,63这个数字,意义却非比寻常。
    因为这63个小时不仅是老师们历练的智慧,沉淀的经验,更是老师们授业解惑的辛苦;而与之相对应的,这短短的63个小时,还是老师们传递的海量信息,还是扩展的更广视野,还是厚积的写作精髓;更是激励我们的在新闻路上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希望。
    在传媒大学,我们跨媒体学习。学习内容同时涉足广播、报纸、电视、杂志、网络……在全媒体时代全然来临的今天,这样的多媒体融合学习的形式是我从业以来的首次;而能有幸一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南风窗》、《中国周刊》、《北京青年报》等众多国内一流顶级名师的教导,吸取他们的经验,萃取精华,也是我从业以来的首次。
 首次与首次的叠加,更显弥足珍贵。
 在这里,我以《坐标:转型语境中的成都表达》为主题,分享10天学习生活中的所得所思。
 
 
                  “小微”时代的变局(小)
 
    科技改变生活。
    也同样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改变着我们身处的大众传媒,改变着我们这个时代。
    微博、微信、智能手机、移动终端……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小微”时代开启大幕。
 在10天的课程中,《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策略》、《电视片的策划与实践》、、《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转换宣传模式》、《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定位策略》、《重大报道的选题策划与组织》、《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和评论写作》……老师们精心准备的每一堂课都讲述着第三个转型时代中的新闻传统与变革。
    朱学东老师在《反思传统媒体》说,“好的文本永远吸引人,永远打动人。”“要依托互联网技术,把我们(传统媒体)的影响迅速推开。”
 李新民老师在《融媒时代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说,“微博、微信已经预示着平民话语权时代的到来,要加强新闻策划,主动出击。”“对报道,不仅要做到‘鲜’声夺人,更要做到‘厚’发制人!”“我们需要深入,揭示新闻背后的真相。”
    宋素丽老师则认为,“要有强烈的新闻敏感,发现最具新闻价值的一部分。”
    而庄永志老师告诉我们,“要将想象力与经验融为一体,对创新进行管理。”
    胡国华老师则表示,“全媒体时代,要突破重大宣传报道的‘定势’,实现内容、形式、渠道的融合。”
 林白老师在《新媒体主持人》中表示,“要用创意去弥补资源的匮乏,迎接门槛以外的风云社会。这不仅是挑战,更是机会。”
    曹林老师则告诉我们,“评论考验判断力,判断是评论的能力。训练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耐心……”
    青音老师则说,“一定要有梦想,然后去实现,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得益彰。”
    一言言、一句句都是老师们多年实践与学术相结合的精粹,给我们深深启迪。
    传统新闻如何在做的更好的背景里,开启新媒体的思维?在“小微”时代,怎样才能拥有更多地关注,强化舆论引导力?在大势之下,如何融合贯通,又如何通过制度架构,表达创新,重塑大众传媒传播的方式与产品提供?
    老师们的全新视角,描绘出转型期的新闻发展脉络。
    变局之下。唯变,方能持续。
 
            第三张“屏”里的新闻创新(小)
 
    智能手机是老师常说的第三张“屏”。在这样屏里,我们可以通过客户终端,下载微博、微信、以及各个新闻门户、网站的客户端。
    一个屏,知天下事。这是第三个十年转型期的现实语境。
而在这样的语境中,我们要变,却又该如何变?
    通过我学习,我觉得,除了不忘初心的“内容为王”,感知生活的温度,寻找社会的热度;用感动故事感动人,用感动人物打动人;强化策划力,强化执行力等传统媒体原有的本色外,还应该结合新媒体的特色,进行相应的创新与转变。
    这种转变首先是思想上的转变。以开放的心态,包容各种传播方式;
    其次是,内容的转变,结合移动终端阅读屏幕“有限”的情况,将重要时政新闻、深度解读等文章,总量控制在1200字以内,形成小而精的新闻报道,从而符合客户端读者的阅读习惯。
    再次,从形式上予以丰富多样的表达。而这样的集合表达方式,主要包括图片、图表、漫画等。通过多样化的外在表达方式,以期用浅显易懂的新闻载体,迅速向抵达端传播。例如:人民日报10月29日《180多项依法治国改革举措有哪些?》中,就用制图的形式,梳理出改革条款。让客户端读者,在短短2分钟,迅速知晓,实现新闻传播的功能。
    最后,从写作技巧上予以“符号化风格转型”。全媒体时代,即网络时代。网络语言是近来新兴的一种“语言风格”,在网络时代的框架下,有着“符号”般的标志意义。要在最长不超过1200字的文章中,做到语言风格的“风格转型”,并非易事。除了将流行的网络词汇,在恰当的时候运用于文中时,还应该让此类文章的语言更清新、更活泼、更年轻、更适合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我认为,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规则下,适度网络化表达是新媒体时代一个比较重要的语言标志。例如,“小伙伴”这样的词汇,其实,都是如今为了走进年轻一代而近期流行的网络词汇。而如今在多个新闻中,“小伙伴”这样风趣的词语,常常出现,还获得了受众的好评与迅速传播。
    至此,从广播到报纸,从电视到杂志,从综艺节目到纪录片,从评论到自媒体……几乎所有媒体的“杂糅”成为此次学习中最有特色的一环。
    而在融合时代,这样的跨行业、多学科的学习,不仅是培养一名能适应新媒体全能记者的基础。更重要的,它是一个方向,预示着,新媒体坐标下,转型语境中的成都表达正逐步开放,逐步多元。
                成都日报 康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