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02浏览量:3517

中外名家齐授课  温情互动满中传

 

武汉晚报新媒体部副主任  王建兵

  从来没有这样让人解渴的充电机会,一周之内能握手这么多的新闻名家。从中传副校长胡正荣、赵子忠院长、人大喻国明教授,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孙志刚教授,到中新社田惠明、中青报曹林、新京报朱学东、新华社李新民、出版人刘建生,基本代表了当今传媒业界顶尖的师资。
  所以,纵然是在“大雪过后冷到极值”的零下12度,我们这一批来自武汉、合肥、成都、福州等南方城市的编辑记者,早已陶醉在课堂上忘记了严寒。每一堂课,大家竖着双耳听,逮着劲抄笔记,生怕出现错漏还纷纷边拍照边记录,但是总也赶不上授课的速度。因为课堂上没有假大空,老师们准备的课件非常翔实,我们被带进一个个精采的新闻故事,案例中的得失经验和深刻教训让人深思。
  曾在中国新闻社担任副总编辑的田惠明老师,曾经策划、指挥过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澳门回归、98抗洪、北京奥运等诸多大型战役报道,现又在中国传媒大学担任媒介公共事务研究院媒介素养与研究中心主任要职,讲到北京非典、火炬传递等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得失,语重心长却不失风趣幽默,击中时弊同时给出最优的解决方案,经常引来满堂学员的会心一笑和阵阵掌声。
  还有孙志刚教授,来自全美排名第一的密苏里新闻学院,是世界上最早开设新闻专业教育的高等学府,对《纽约时报》的专业研究持续了20多年。在介绍一些报道案例的得失后,孙教授直接提出了未来媒体好新闻的定量研究,不仅要继承和发扬多年实践所证明的核心新闻价值观,比如新闻的真实性、公正性、全面性,更要在编辑部里建立一些新理论,比如新闻的即时性、互动性、参与性。来自美国学院派的这些前沿理念,竟然和我们《武汉晚报》的报道实践不谋而合,让人顿然滋生一种“知音”的感觉。
  在课堂上,孙教授非常重视和学员的互动,鼓励大家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让我们的学习产生了非常神奇的互动效果。恰巧这几天,我所供职的《武汉晚报》针对一起网络传播虚假新闻事件展开调查,连续推出了《从“住纸箱房”到“睡猪圈”》等多篇整版报道,孙教授看到报纸版样和网址链接后,对报纸核实真伪、严格把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欣然落笔,以《网络媒体也有核实信息真伪的义务》为题表达了专家观点,认为在“人人可以做新闻”的今天,媒体更有责任加强和提升自己的把关人作用,从而为社会和公众提供真实和准确的新闻报道。要做到这一点,媒体从业人员需要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认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以严格的自律在新闻的质量和点击量之间做出专业的选择。
  特别想感谢主办单位,还有几位非常专业的班主任老师,她们到得最早走得最晚,还为我们提供了课间的水果和零食,解决大家早晚进餐住宿的后顾之忧。感谢你们的付出,这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前沿理念和实战技巧,还有更多的是深藏内心恒久感恩的师生情谊。